close

在網路上看到這個名詞『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 六度分隔理論』,
這也就代表為什麼我為什麼會有♧世界真是小小小...♧的系列產生了,
但我還是希望我的♧世界真是小小小...♧的系列可以一直延續下去。

◎六度分離(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)
原本是耶魯大學的社會學家 Stanley Milgram 所提出的理論,大意是兩個完全不認識的人之間,中間最多只隔了六重分隔的關係;也就是說,你可以透過你的朋友、朋友的朋友、直到你不認識的那個人之間,最多只隔了六個人,運氣好時甚至更少。這樣的結論是基於早期的一項郵包轉寄實驗,近年則使用網路電子郵件為實驗基礎,亦印證了這項結果。乍聽之下,六度分離的理論似乎不可思議,但是仔細想想之後,其實也不無道理;我們從小到大認識的人至少上百,依此數量與比例擴張下去,的確不消幾層之後,能夠聯繫到的數量便大的驚人,這就是人際網路驚人之處。

由簡單的數學便知道,這是呈現指數的成長,也是電腦科學中最難解的問題本質。對人際網路而言,除了人與人之間可以間接相識之外,還有特殊的結構存在,就是總有一些人緣特好,交遊廣闊的人,透過這樣的人便可更快速的擴展人際關係。這種結構有兩個好處,一是形成 Hub 的效應,其次只有一重的分隔,就可以快速連結到遠方的人群。
http://mag.udn.com/mag/dc/storypage.jsp?f_ART_ID=2524

◎六度分隔理論(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)
1967年,哈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Stanley Milgram (1933?1984)創立。簡單地說:『你和任何一個陌生人之間所間隔的人不會超過六個,也就是說,最多通過六個人你就能夠認識任何一個陌生人。』六度分隔理論的數學解釋是:如果每個人平均認識260人,其六度就是2606=1188137600000.消除一些節點重復,那也幾乎覆蓋了整個地球人口若干多倍。

◎2003年底,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學教授瓦茲(Duncan J. Watts)透過一項學術實驗,證明了人際關係的『六層間隔理論(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 Theory, 1967, Stanley Milgram)』,也就是說,平均只要透過六層朋友,我們便可接觸到這世上任何一個陌生人。這個實驗的名稱就定為『小世界研究計畫(Small World Project)』

小世界實驗要求 6 萬多名參與者,使用電子郵件去找到指定的 18 個陌生人中的任何一人。而這 18 個指定對象則身處於不同的國家,不同的社會背景以及截然不同的社交圈。實驗的結果,發現參與者們的電子郵件平均只透過 5 到 7 個中間人轉寄,就可以把郵件傳到那些特定的陌生人。

“這個世界事實上是緊密相連著的,只是人們察覺不出來*”...瓦茲(Duncan J. Watts)接受採訪時說。

這個實驗把現實世界裡的『人際關係地圖(Social map)』,作了一次清楚而立體的描繪。想認識地球上任何一個人,只要透過朋友、以及朋友的朋友、朋友朋友的朋友(friend of a friend, FOAF)…平均 6 層的人際網絡,就可以接觸到。

也就是說這個理論是一種人際關係的實驗理論,最容易實驗的實驗廠是網際網路,試試看自己創造一封自己寫的匿名mail寄出去,計算一下多久後可以收到同樣的信件,如果網友沒有刪除前面轉寄者資料的習慣,還可以計算出轉了幾個人才回到自己的手上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eminagashima 的頭像
    eminagashima

    EMI的心情隨寫

    eminagashi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